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读者天地 >

春天要读什么书?2018第一季度“新华书房”推荐书单出炉!

本站来源:书香江苏 (微信号:js_shuxiang) 发布时间:2018-03-19 16:14:52 点击量:


(一)正式书目
    “新华书房”2018年第一季度10本好书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2、《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3、《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读懂中国经济》
    5、《最后一公里村庄》
    6、《系统之美》
    7、《万古江河》
    8、《巨大的鸿沟》
    9、《人工智能简史》
    10、《飞行酿酒师》
 
                                           1、文化自信的时代之书
    书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推荐者语: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深刻地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用智慧、肝胆、情怀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8日至2017年9月29日期间的99篇重要著作,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可以深切感受到新时代、新思想、新方略的磅礴气势,也领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通览全书,习总书记总是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对先哲思想从时代的高度进行新的哲学思考和阐述,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文化点点滴滴融入一篇篇光辉文献,展现古老东方智慧、哲学的思辨锋芒、时代的精神特质。比如,书中谈中国梦的人民立场时引申《礼记·大学》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谈共享发展时丰富《吕氏春秋》的“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也”,谈从严治军援引《说苑·指武》的“令行禁止,王者之师”,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宣扬“以和邦国”“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凡此种种,都是立足时代的抚今追昔,实实在在地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使每个篇章读来意味深长、美不胜收,而且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示范导向意义。
    自信体现在构建宏大思想体系的思维逻辑之美。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实现中国梦的壮丽前景。坚定的文化自信,包含着深厚历史底蕴、强大前进定力、雄浑政治底气。而建立在这种自信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必然有一个博大缜密的思想建构逻辑。这部著作共十七个专题,始终贯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条红线,始终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擘画设计,既有论述大政方针的重要讲话,又有研究重要工作的谈话要点,既有中国故事的精彩演讲,又有针对关键问题的深刻批示,每一个专题谈一个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专题的文章都按发表先后时间顺序编排,清晰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丁小炜 程文胜
                                      2、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
    书名:《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推荐者语:
    本书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文化是当今哲学关注的热点,文化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上,文化自信是具有引领意义的纲领和信念,也是富有前景的追求和展望。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问题,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处理古今中外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不是文化自大,更不是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或拒绝文化交流,当代中国是当代世界语境中的中国,一如当代世界是中国于其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世界。陈先生不赞成“东方文化主导论”,更不同意中西“文化冲突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时,陈先生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阐明民族复兴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内在关联,认为必须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滚滚向前的机制。
    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对历史上文化经典和文化名人的崇敬是分不开的,新形势下的文化自信也在召唤和培育“既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又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名人。“我们不要害怕文化名人,我们不是名人太多,而是名人太少”。陈先生所说的“名人”,不是单纯沉浸于个人兴趣爱好中、自娱自乐的思想者和作家,而是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手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使命,思想自由与责任不可分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也应该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定能大有作为。
    《文化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直面理论疑点、难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一定程度上奏响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黄钟大吕”,具有辞典的意味、教科书的性质和研究指南的功能。张立波
                                 3、从“要素市场”透视供给侧改革
    书名:《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荐者语:
    本书视角宽广,可谓“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部走”战略。
    2017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冯俏彬教授推出《透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书,颇有特点和新意。该书既立足于当前对如何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进行生动论述,又放眼长远,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三步走”实施路径。
    冯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围绕要素市场改革,她做了两步逻辑推演。第一步围绕着人、地、钱,以及科技创新和制度这五大要素,探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定位的问题。有些人经常疑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体到底是政府还是企业,一种更综合的说法既跟政府有关,又跟企业有关,但冯教授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毕竟还有职责分层。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角度,它所关心的要素实际上是人、地、钱的组合,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处的位置和主要发挥作用的方面。中观层面,冯教授认为是大企业和政府特别关心的科技创新。而宏观层面,作为政府来讲,它作为制度的唯一和垄断的供给者,主要着眼点应是制度。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冯教授认为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要素中起的作用应该在中观和宏观,作为企业来讲主要是在微观层面。第二步还是围绕着五大要素,冯教授提出,要素的流动要以效率为目标来牵引。如果我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集中在这五大要素的层面,从要素本身来讲,他至少要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旧的生产结构中把要素释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要素在市场中按照一定的方式,以效率为导向进行自由流动,第三步,流动的要素一定会凝结在当时的情景下效率最高的部门。
    基于此,冯教授推演出一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低效过剩领域释放要素,即 “三去一降一补”。第二步:以结构性改革来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三步:大力发展新经济,优化要素配置。她预言新经济最后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优化要素配置最后的体现。 钟和
                                       4、中国经济:读懂见未来
    书名:《读懂中国经济》
    推荐者语:
    书中对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奇迹和发展阶段,以及海外对中国经济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刻分析。
    《读懂中国经济——大国拐点与转型路径》是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理解中国经济的一部不错的作品。书中回顾和审视了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历程,对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奇迹和发展阶段、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存在的认知误区进行了深刻分析。
    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1年,长达33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9.9%的GDP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当人们习惯于这个高速增长之后,对2012年以来增长减速,容易产生疑惑。那些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误判,就是产生于错误的观察方法和偏颇的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是由周期理论和增长理论两部分构成,但是,专注周期问题研究的学者往往缺乏增长视角。主流经济学家习惯于把观察到的经济增长减速,作为需求不足导致的周期现象来分析,因此,他们往往寄希望于刺激需求的政策能够扭转经济下行趋势。而在增速下行的势头始终未能触底的情况下,便表现出过于悲观的情绪。
    然而,把这个方法论应用于观察中国经济增速的减缓,无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因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不是周期现象,而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表现。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之一。
    把世界各经济体按照人均GDP进行排列,可以看到,经济体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经济增速递减只不过是规律性现象。中国与之前自身处在较低收入水平时比较,增速有所降低再正常不过。更何况,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组标准,中国无论是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2000年以前)、中等偏下收入水平阶段(2000年—2010年期间)还是目前处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阶段时,经济增速都显著高于同样发展阶段所有国家的平均水平。
    曾有穆迪分析人员斯卡特表示,中国确立并寻求的改革、增长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可一旦我们从供给侧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寻找出路,就会发现,改革、增长和稳定三者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者此消彼长的关系。恰恰相反,正如三角形是力学上最稳定的结构一样,从供给侧入手,正确选择结构性改革方向和优先领域、分寸恰当并精准地推进这些改革,既可直接达到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目标,又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蔡昉
                                       5、在变革时代中审视中国乡村
    书名:《最后一公里村庄》
    推荐者语:
    既是作者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乡村治理现象。本书展示的是三千年巨变背景下“最后一公里”中国乡村人文景观。
    《最后一公里村庄》是当代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著名社会学者贺雪峰教授经过10年调查,深入全国千余村庄后的全新著作,纤毫毕现地展现中国农村现状。
    本书首次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审视中国乡村,引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对农民收入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和详尽的探讨。书中所论及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乡村最迫切需要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致力于研究乡村发展问题的学者,以及对村庄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巨变,这种巨变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持续进行的现代化最终在农村地域上的体现。延续数千年的稳定村庄结构,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依赖村庄以外的城市工商业收入而发生变化。村庄空心化,建立在家庭以上的村庄基本社会结构如宗族、门子等家庭联合体受到冲击,家庭结构本身也处在变化之中。农民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变化,传宗接代观念受到冲击,为什么活,活着要干什么,现在成了问题。
    “最后一公里”既是贺雪峰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研究的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历经十年,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运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明显的区域特征。记录了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村庄类型、乡村政治、熟人社会、高价彩礼、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农民收入与乡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通过对村民个体、家庭及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层面的乡村调查,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并在村庄治理这样一个宏大而又紧迫的命题下,深入探讨了如何重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宗禾
                                      6、系统思考,教你应对复杂挑战
    书名:《系统之美》
    推荐者语:
  学习如何在系统中思考,已经成为实现变革的基本素质之一。系统思考是你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与复杂世界共舞的核心技能。
    关于系统,我们很多人经常挂在嘴上,但是几乎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本书作者德内拉·梅多斯,是美国知名的系统思考大师之一,师从系统动力学创始人杰伊·福瑞斯特,是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创人员,也是 “学习型组织之父”。其所著的《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是一本简明扼要的系统思考入门指南,也是认识复杂动态系统的有力工具,帮助读者提高理解和分析身边系统的能力。
    这本书是作者在系统思考建模与教学方面30多年的经验总结,也凝聚了几十位智者的研究智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动力学小组从事过教学研究工作。作为一本实用的入门指南,《系统之美》不仅讲解了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列举了常见的系统结构,还详细陈述了复杂系统的3大特征、8大陷阱与对策、12大变革方式以及15大生存法则。作者把系统思考从计算机和方程式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以各种真实的案例,阐述了系统思考如何应用于各种现实问题,向读者展示了如何提升和应用系统思考技能——这一项普遍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领导力的核心技能。
    为了研究系统思考,我们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系统?系统指的是指具有一定的功能或者为实现目标由不同的部分相互联系总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种构成要素:要素、关联、功能或目标。系统的三大特征包括适应力、自组织和层次性。系统思考的由来便是从整体上去研究事物,核心就是研究系统各个部分间的联系,以及各种联系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作者认为,系统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看到多种可能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管理、适应复杂性挑战,把握新的机会。这本书也使我们改变看待这个世界和系统的方式。系统思考是你应对复杂性挑战、做出睿智决策、与复杂世界共舞的核心技能。小到个人问题,大到全球性复杂挑战,系统思维都可以为你提供睿智的解答和洞察。哲江
  
                                        7、中国历史文化变迁新诠释
    书名:《万古江河》
    推荐者语: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万古江河》是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是一部简明清晰的中国通史。作者许倬云抓住了几次大的转折,以“文化交流”为核心,重点探讨“中国”之形成。全书分为八章, 1-3章是“中国的中国”;4-5章是“东亚的中国”;6-8章是“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它们分别对应中国历史上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上古时代——公元2世纪。在新石器文化基础上涌现的殷商文明,形成“群”的共同意识,表现为视别的群体为外人或敌对团体。周人伐商成功,以“天命”为己任,以“封建”构造秩序。春秋战国,列国交伐。华夏文化圈不断向外扩大,各国的政治体制也进一步脱离亲属血缘的桎梏,走向以王权与官僚组织为基本形态的新国家。至公元2世纪,也就是东汉末年,以忠孝节义等儒家理论所铸造的古代社会秩序完成。
    第二,公元2世纪——15世纪。东汉崩解之后,外族入侵造成南北对峙;另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家理念由激荡而至交汇,道家思想亦容纳其中,构建三教融合的新的中国思想体系。至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界定了以伦理、道德观念为标准的更加稳定的社会秩序。这个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历了多次的裂解与重构,外来文化的挑战与冲突大多被吸收或消弭于无形。
    第三,15世纪——19世纪中叶,以及随之而至的“百年蹒跚”。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代表了新的序幕的拉开。但此时的明清王朝实施海禁与闭关政策,仍以“朝贡” 与“抚夷”的观念对待域外种族。固有的社会伦理道德,无法翻旧更新顺应时代变化,原有的“中央之国”的自我投射,暴露其不能适应的缺陷。
    许倬云说:“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 “中国”这个概念是演化的,不断变动的,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汇江河而成大流。 林颐
                                        8、不平等背后的源头与解决方案
     书名:《巨大的鸿沟》
    推荐者语:
    《巨大的鸿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又一次经典力作。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不平等背后的源头以及其危险性,具有启示意义。
    《巨大的鸿沟》一书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当今世界上最富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并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本书是斯蒂格利茨教授经典著作《不平等的代价》一书的延续,通过多年来在《名利场》与《纽约时报》的观点整理,他向我们全面揭示了美国社会不平等的图景。让我们洞悉美国不平等演进的历程,以及掩藏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制度缺陷、政治根源及其对美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书中涵盖的内容包括里根时代经济政策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发生,以及之后近10年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作者直接批评了解除管制、对富人减税等经济政策,他认为,正是这些政策,让这个国家赖以自傲的美国梦成为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幻想。
    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犹记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美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齐步前行,大众分享着繁荣的果实。底层贫穷的人们财富的增长速度比上层富有的人们更快。但是为什么现在变化了呢?对此作者认为,在美国,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并非不可避免,它不是无情的经济规律的产物,而是政府的政策和施政手段造成的。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四项社会的核心元素造成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当中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即这条巨大的鸿沟:一是管理不善,二是经济全球化,三是州政府的角色问题,四是市场的问题。
     怎样解决日益严峻的不公平现象?斯蒂格利茨指出美国应该对税收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并且需着眼于经济和法律法规的基本架构,还需要促进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问题。
     在本书中斯蒂格利茨教授还抛出了自己的政策方案,这些方案并不仅仅是针对美国的,对于其他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的国家,也有极其现实的参考意义。刘颖
                                          9、对人工智能进行深度点评
    书名:《人工智能简史》
    推荐者语:
    尼克的《人工智能简史》全面勾勒了人工智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再现了AI史上大师的工作与交往,并就人工智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诸多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热门词汇,也正推动着社会产生重要变革。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对于它的来龙去脉、历史源流,能搞得比较清楚的可谓凤毛麟角。《人工智能简史》一书,全面讲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几乎覆盖人工智能学科的所有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的起源、自动定理证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遗传算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超级智能、哲学问题和未来趋势等,以宏阔的视野和生动的语言,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深度点评。
    作者尼克早年曾任职哈佛和惠普,后创业投资,往返于大陆和硅谷。《人工智能简史》作者和书中诸多人物或为师友或相熟相知,除了详实的考证还有有趣的轶事。人工智能领域内,充斥着“罗宾逊和归结原理”、“项重写”、“费根鲍姆和DENDRAL”、“BSS实数模型”……其实真正的内容并不像这些专有名词看上去那么吓人,作者将翔实的考证和有趣的轶事融为一体,内容非常可读。
    给一门学科界定范围很难,尤其是这门学科还在快速变化中。即使是数学这样的成熟学科,有时我们也理不清边界,而像人工智能这样朝令夕改的,更是不容易闹清楚了。一般认为,人工智能起源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夏季研讨会。本书除了想梳理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工智能历史外,还有一个作者隐含的心愿:作为人工智能的科普。
    想把人工智能诞生以来的故事,向读者栩栩如生地一一描述,是既需要科学技术的背景,也需要高级写作技巧的。本书每一章几乎都可单独阅读,除了人工智能的缘起、自动定理证明的起源外,作者还用可读的笔法,介绍了第五代计算机的教训、神经网络简史以及计算机下棋简史。第10章中,作者以浓缩的方式讲述了图灵机、丘奇-图灵论题、相似性原则和超计算,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对于全社会理解人工智能具有重要的普及意义。李荣生
                                         10、现实对照下的都市人生百态
    书名:《飞行酿酒师》
    推荐者语:
    铁凝最新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聚焦当下都市人情百态,描绘了进入新世纪后,城市的繁荣发展对各个阶层生活、情感的冲击。
    “华灯初上,车灯们也哗啦啦亮起来。城市的灯火是这样密集、晶莹如香槟的泡沫。”这是作家铁凝最新短篇小说集《飞行酿酒师》笔下繁华的都市夜景。在这部小说集里,铁凝将目光投至当下都市的人情百态,描摹都市里富人、职员、逃婚女子、保姆、动物喂养员、进入暮年的老人等各个阶层的生活片段。
    《飞行酿酒师》收录了铁凝近十年来创作的《伊琳娜的礼帽》《咳嗽天鹅》《春风夜》《七天》《暮鼓》等12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延续其一贯的写实主义特色,关注当下,描写城市物质文化异常繁荣的背后个体的精神状态。
    谈及对短篇小说的热爱,铁凝在自序中写道,“因为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可能是一部长篇,也可能是一连串的短篇。生命若悠长端庄,本身就令人起敬;生命的生机和可喜,则不一定与其长度成正比。”
    《飞行酿酒师》是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点睛之作,讲述了一位富人由于热爱品酒,邀请一位在业界享有盛名的“飞行酿酒师”赴饭局的故事。但是,这位飞行酿酒师有负厚望,多次回避关于酿酒知识的提问,而再三鼓动无名氏去买地建葡萄庄园。被拒绝后,有欺骗之嫌的酿酒师生出对“无名氏这等富人”的愠怒,直到在地下车库的奔驰车上划出触目白痕,才终于平静。《飞行酿酒师》构思巧妙、用笔精准,冷静而有力地刻画出了当代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挖掘出了时代人心深处的落寞与落差、人的精神际遇的困境与疑难。
    《暮鼓》则描写了一位富有女性在黄昏散步时,偶遇一对农民工母子的心态变化。小说里,主人公内心时常浮现的“铁灰色的感觉”,正是作家对不同阶层精神彷徨的真实写照。而在另一篇《春风夜》里,铁凝则将都市底层百姓因为谋生而“相欢”不得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家深切的同情与体恤。
    铁凝认为,信息时代,信息的节奏和速度远快于生活的节奏和速度。表达人性中残酷的一面,不会妨碍真正的情义,也不会丢失生活的温暖。王志艳
    (二)延伸书目
    1、《党章内外的故事》
    2、《中华的智慧》
    3、《中国何以稳定:来自田野的观察与思考》
    4、《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5、《南京1937:血战危城》
    6、《经济奇点》
    7、《移动革命:人工智能平台如何改变世界》
    8、《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9、《我们人类的基因: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10、《风筝》
    1. 书名:《党章内外的故事》
    简介: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 的根本行为规范。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建党90多年来,每一次党代会都要对党章进行修改。党章的所有内容和条文,都经历了一个发展沿革的过程。党章既是党的总规矩,也是党的历史的缩影。了解党章沿革的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党章的内容和条文,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本书向广大党员和群众介绍一些党章内外的故事,以推动党章学习的不断深化。
    2. 书名:《中华的智慧》
    简介:本书收录了从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位古代哲学家及其著作,从中总结、提炼出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尤其是对后人的启迪进行介绍、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藉此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指导。本书体现了在中国传统优秀思想领域中,各派思想家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发展的历程。作者认为,正是这种思想的融会碰撞,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贡献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本书还对这些哲学家的生平进行了生动的介绍。
    3. 书名:《中国何以稳定:来自田野的观察与思考》
    简介:在国内经济社会快速现代化和国际环境动荡不安的复杂局面下,中国何以能够保持国家基本政治秩序的稳定?围绕这一问题,本书通过撷取中国基层政治中的六个故事,即:对新社会阶层的吸纳、县级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基层协商治理、维护大学校园稳定和基层社会面管控工作,反映中国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经验。作者认为,中国之所以稳定,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以高度适应性和学习能力顺应时代变化,在治国理政中有效掌握并平衡运用国家弹性和刚性两方面力量,通过不断对内观察分析和对外学习吸收来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调整和创新。
    4. 书名:《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简介:本书是法国著名史学大师布罗代尔撰写的一部简明世界通史。作者从文明的角度,总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从伊斯兰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远东,从西欧、美洲再到另一个“欧洲”(东欧和俄国),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写成,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史学巨著。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既考察过去,又论及将来。书中不仅反映了政治、军事状况,更呈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尤其注重对历史的洞察和对趋势的把握,由此探求人类历史的深层意义。
    5. 书名:《南京1937:血战危城》
    简介: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笼罩在20世纪亚洲历史上的黑暗阴影,也是二战时期中国战场上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相较之下,发生在这场恶名昭彰的屠杀之前的那场长达一个月的战争,在英语世界却从未被人完整地讲述。何铭生所著的《南京1937:血战危城》填补了这一空白。本书描述了日本军队赢得淞沪会战之后如何快速向南京推进,同时用震撼人心的文字证明了日本军队的野蛮程度。
    6. 书名:《经济奇点》
    简介:工人曾是全世界具有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人群之一,但在未来十年,由于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大量应用,1.45亿美国工人中有近一半都会受到影响。本书指出,硅谷技术和华尔街联合起来用所谓的“共享经济”,声称它们能够将“劳动力”变成“承包商”。而实际上工人都被迫去做一些特别琐碎的工作,中产阶级正在漂向一个就业和生活每况愈下的更为糟糕的未来。本书是对这场“新经济”进行盲目庆祝热潮当中的一种反思,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硅谷先锋及新自由主义的幻想必将步入穷途末路,并提出了政策解决方案,试图践行一种“新政”来维持美国的长盛不衰。
    7. 书名:《移动革命:人工智能平台如何改变世界》
    简介:随着智能手机使用率的增加,世界上手机的数量已超过了人口数量,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通过机器可以访问到地球上的每个人。作者揭露了这意味着什么,并且解释了又有什么即将到来。本书由12位杰出的思想家、企业家和移动技术领域的重要人物通力合作完成,将带领读者近距离观察新技术正在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并且解答一些有趣的问题,帮助读者了解移动技术对医疗、教育、媒体、商业等各个行业的变革性影响,
    8. 书名:《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简介:本书旨在以北魏时期的第254窟为例,观众深入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全书从利用大量高清图、线描图、说明指示图,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可以一般常见的知识性介绍,使读者和观众更深层次地领会这些图像背后的精神与义理,更具体地体验到敦煌石窟艺术创建者高超的技艺与匠心。
    9. 书名:《我们人类的基因: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简介:基因,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存储着我们人类20万年的演化史诗。地球上存在过1000亿人,我们所有人都交织在复杂的血缘网络中。但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没有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以后也绝对不会有。在你的每一个染色体中,都记录着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完整历史:生与死、疾病与战争、饥荒与迁徙。作者透过趣事逸闻用基因重写了20万年人类历史,幽默风趣、富于洞见,描绘出一幅关于“我们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模样”、“我们未来将往哪里去”的新图景。
    10. 书名:《风筝》
    简介:解放战争初期,郑耀先奉国民党军统之命,冒死进入共区与代号为“影子”的特务接线。国民党的内部斗争和共产党情报员的秘密身份,使得他陷入国共两党的双重追杀之中。在危机四伏的处境中,他如履薄冰。为了找出“影子”,完成任务,他隐姓埋名三十余年,竭尽所能、无怨无悔。他是一位成功的潜伏者,执行过危机无比的机密任务,在一次次任务和死亡面前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数十年的忍辱负重没有磨灭他心中的信仰,维护国家的利益成就了他的崇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