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阅读心语 >

后阅读也有“厚”阅读——《后阅读时代》读后感

本站来源:作者:李浩欣(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审稿:师俊芝 孙琪 发布时间:2019-06-24 16:20:53 点击量:

\

作者:李浩欣
 
\
 
作  者:朱晓剑
出版社:北京金城出版社
     馆藏地:兴安校区图书馆美术与设计学院分馆
     索书号:Z429.76/5
 
 
    崭新并神秘,这是我拿到这本书的最初印象。
    大数据的浪潮将阅读逼进了一个新纪元。潜意识中对未知的好奇带领我们逐步跳出传统的窠臼。“源于电子阅读的崛起,由此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状况。”作者朱晓剑老师以读为起点,以新为延续,在后阅读杀出的多重评判中另辟蹊径。书内五小辑独到的见解展现出不同寻常的新阅读模式,揭开了阅读文化交错的灵魂。
 
|辑一  后阅读时代|
   “读书的人,基本上都是奇怪的动物。”

    实用主义至上的今天,书的存在感似乎在镜头摆拍下和附庸风雅的炫耀下才有所展露,而内容却被压榨成死灰,在纸醉金迷的繁华中激不起波澜。
    不知何时开始,读书成为了背着人的行当。时代的魔力不可小觑。然究其根本,时代由人推动,人为思想的载体,思想的剧变充斥着对读书观念的改观。
    现代人的读书越发夹杂功利性。就像作者所言:“阅读,当然还是纯粹一点的好,不涉及那么多的实用以及商业用途。”有时候淘了书满心欢喜捧回去,旁人阴阳怪气的一句“你又看书啊”总能浇上一个透心凉。当前读书人作为小众的群体,用踽踽独行来形容并不为过。读书是让心灵宁静,在后阅读时代,读书人更要在浮躁功利的冲击下保持本心。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不过是载体的更迭。我们的阅读仍然要在乱象中不盲从,读给自己,不给利益。用思考和理智在后阅读时代不断探求阅读的精髓。
 
|辑二  书之归去来|
    “书之来去,都是有着自己的命运;书之来去,那都是一份爱,妙就妙在我们该有一个恬然的态度。”

    在“流动的书”一文中,我看到作者将固执书虫称为书奴而愠怒。爱书惜书也有错?话虽不中听,说法倒是贴切。书本身的快乐除作者的“阅读快乐和分享快乐”外,还有书价值放大的乐趣。这样的乐趣来自于流动。如果人与书籍不能够达到平等和谐的相处,那么双方定会有一方成为奴隶。思及此不免想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我在读书上倒有不少怪癖,书不借人和书不赠人、在图书馆看到好书,就算读完也要再买一本等。说到底,一是被书奴役而滋生的强烈占有欲,二来就是我主观上给书籍叠加了不少思想。在我看来书籍是有温度和有质感的,从一本书所汲取到的内容融进血液中,使我和书籍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不过正如笔者的观点:“世间美好的事物大抵难聚易散,而往往人才是真正的云烟。那好书会依然长存,留在人间。”
    既然如此,书籍的来处与归处,便是书籍自己流动的使命吧?
 
|辑三  与写作有关|
   “当我们的生活变得琐碎而又浮躁的时候,是否该让灵魂稍事休息,让生活回归它应该在的地方呢?”

落笔即输出。
    无论是情感的宣泄还是资源的整合,都是建立在夯实阅读的基础上。阅读是一个理性感性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感知与被感知的集中化。作者在其中提到了文学奖项、书籍作序和文学体裁的建构。有关诺奖的阐述的梳理使我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诺奖含金量之高,致使每次评奖的过程和结果令人争论不休。“这样的选择无关对错,只是它更符合诺奖的价值判断罢了。”奖项都不是作品好坏的全部标准,而是相对的评判。奖项影响到情绪势必就成为了桎梏。在评判标准的牢笼中保证创作初心是新的问题。与其为得奖而创作,倒不如以文学中的乐趣与激情为主,功名利禄是远不及情怀本真的。
    我们一生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丢失着快乐,沿途的风景飞速卷入记忆中,高强度的压力下,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少了一份随心随性的淡然。我很欣赏萨特的拒绝领奖,除了文学的情怀还有一种内心的返璞归真。后阅读时代的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坚定去夯实本真的内容。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为自己服务。当我们回归了内心的宁静,阅读同样也会回归到生命的原生态。
 
|辑四  书话与书评|
   “我们缺乏的不是对书话的一味赞扬,而也应该包含批评的含义。这样,才能避免掉进书话的陷阱吧。”

    作为对书籍的评价和梳理,书评与书话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书评是读书的常客,然而作者认为书评的质量如何,与书评环境及氛围相关,同时也和媒体的要求相关。这一观点再度引出了传统阅读与后阅读时代侧面“拉锯战”。
    媒体会从利益角度出发对书评人提出一些要求,这会使得书评人所抒发的内容产生杂质,而这些杂质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书评的客观公正性。一味抨击的背后可能是买断的恶意黑,啧啧称赞的面具下或许是钱权的迫使。传统阅读中的书评多了一份纯,后阅读时代增了一份虚假。尽管后阅读延伸的微阅读没有将阅读泡沫化,但是弊端也给读者敲响了警钟。不排除书评人利用后阅读给出的碎片化便利条件来对图书进行粗浅的杂评,将书评变为淘金路。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后阅读时代产生的某些弊端或许可以迫使我们提高对阅读的敏感度,让我们可以不去过度依赖书评,而是将书评仅作为一个参考,更多地从自我认知出发进行主动地、理性地筛选。
 
|辑五  我的读书生活|
    “在诗歌圈混久了,都知道那是一个名利场,难得有保持诗歌之心的人出现。”

     不单是诗歌圈,新浪潮让文学的融合也生出了些名利场的味道。后阅读时代的到来让文学与新形式产生积极摩擦效应,同样也有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这片影响下的土地渐趋荒芜,我们读书生活的质量也有一定的波动。
    笔者读木心,读孙犁,也品诗情,谈阅读。作者展现自己的阅读历程无疑是一个优质的参考。不过每个人的读书生活不同,风格多样才是正常的现象。阅读是收获内容的过程,在后阅读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一方面促进了书籍的宣传,但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因此,我们的书单不应当是跟风的驱使和流行的大众化,因为这种情况下的读书生活不会激起波澜;我们的书单应当是依据个人情况、经过理性分析后甄选的结果。由此,读书生活更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
 
|后记|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读到梁晓声的这段话时毫不夸张地心头一震。阅读时代的发展还是呈现某种未知,作者分析下的后阅读时代和我们理解的都不过是个人的观点。不过,我相信这样的阅读时代依旧能够拓宽书籍的生命宽度,只要人类探索的心与思想犹存,对阅读的追问和思考就会永不停歇。不管站在哪一个时代,我希望我们指腹摩挲到书页的那一刻,都是一场厚阅读的延续。
    我希望我们在文字的路上,快马加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