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读者天地 >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文化

本站来源: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韩月萍 发布时间:2015-12-10 10:30:58 点击量:

1 中西文化差异
  1.1 西方文化背景
  文化差异是文化系统的普遍特征。西方文化是被西方社会所共同信奉的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具有相对统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理念和价值观。其基本要素包括:第一,强调人们尽管在种族、身份、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作为人,他们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第二,它把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人的自然权利而不是一般的福利。它们是人本性的要求,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与人的自然存在状态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不由任何外在权威授予或恩赐,因而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 第三,崇尚个人本位。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它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它把个人视为国家赖以形成的最基本单位,个人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并被赋予终极价值。第四,宗法精神。法的权威,任何政党、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公民形成了守法的理性。法治的权利、义务观以及民主、自由观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变革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权利义务观、民主自由观产生良性互动,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西方文化核心价值是西方人权观,它是经由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初步探索,在中世纪经历了封建专制与罗马教会的黑暗统治后,再经过近代资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和以后的欧美思想家深刻反思,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哲人所开拓的法治精神,并进一步挖掘开发成为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潮,以此与封建神学相对抗,使之形成具有普世价值的西方文化精华。西方近代社会基于这样的价值理念,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夺取了政权,人们为了安全和秩序的需要,通过契约共同让渡部分个人权利组成国家。虽然这样的制度也会出现社会危机,但由于社会存在着民主监督机制,此时分别代表社会各阶层利益集团的进步力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他们的主张得到重视,社会理性抬头,赋予政府整合、代表各利益集团的职能,以社会的公平和公共福利作为政府施政主要的价值取向,使社会贫富悬殊过大的弊端得以克服,国家认同危机得以化解。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权利义务观、民主自由观产生良性互动,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就是西方社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国家强大的重要原因。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底蕴促使科技发达、经济繁荣,兼顾公平的制度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1.2 中国文化背景
  中国是由许多的民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中国文化即是中华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是:
  1.2.1 中国文化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和”的文化。首先,它是重和谐和协调,不走极端,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之道,不偏不移”等[1]。“和”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渗透在中国文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关于“和”的思想,孔子对它作过论述,甚至把对待“和”的态度作为区分“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和”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构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对中国和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次,以“和”为贵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性格[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发育得十分成熟和充分(就人文思想而言),其主要原因是因我们的祖先能以纳百川成江河的襟胸,广泛地吸收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消化”,将外来文化汇入自己的体系中。第三,与“贵和”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尚中”。“和”是一种状态,一种理想境界,而达到“和”的手段的途径则是“持中”[1]。这个“中”,一是指事物的“度”,是恰如其分,既不过,又不要不及。二是对人,不要走极端,应当避免两极而取中。当然中庸并非折中。就其本意而言,中庸之道是排斥折中主义的,它强调的是“适度”和“适中”,无及与无不及。儒家思想把“中”、“和”之道看得很重。 “中”与“和”相辅相成,运用得当,就能实现万事万物的理想状态。贵和、尚中的思想即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1.2.2 中国文化是注重伦理型的文化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因为整个中国文化中,伦理思想占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等是结合在一起的。扬善抑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美好的情操,是中国文化中的主导思想。
  1.2.3 中国文化是大陆农业和封建宗法思想相结合的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对中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与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国家的发展比较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第二,专制主义严密。中国自国家产生之日起,尽管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等不同的统治阶级,但其专制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但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与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结构,这种社会组织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整套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东方伦理价值理念与制度设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产生了代表统治集团利益的官本位意识;第二,法的天平趋向位尊者、位高者,法的权威没有保证。第三,产生了“唯上”的意识,缺少监督机制。所以,在中国古代是不存在公民观念的。第四,不能产生公民社会,也就没有权利意识。这种中国典型的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以此为理念的制度设计,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绵延,成为中国人的思维范式,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心理,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给中国人的个性打上深深的烙印,形成巨大的思维惯性。直到今天,虽然社会环境已产生根本变化,但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种种遗传变种仍然存在。
  2 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书馆文化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图书馆在各自的社会系统中按照该社会系统所规定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逻辑进行,进而产生了中西不同的图书馆文化。
  2.1 中西图书馆制度比较
  2.1.1 西方图书馆制度
  西方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大生产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工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刺激了人们追求知识的欲望,这些因素催生了西方公共图书馆。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人权观与社会构想则进一步完善了西方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公共图书馆理念[2]。因此,西方的公共图书馆是从民间自发创办与官方重视这两个渠道逐渐汇合而达到共识的产物。
  西方图书馆采取的是政府有限权力管理与公民自治结合的管理模式。这样的制度设计,有向下负责的机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了解公民对图书馆的需求,遵照民意,开办了公共图书馆,并通过了图书馆法案,以法律条文来规定图书馆的建设与运作方式。使其办馆方向与市民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取得一致。社会舆论、媒体监督政府正确管理图书馆的权利,因此要解决公民知识权利与政府之间、与公共图书馆自身权利之间的矛盾,其机制是畅通的。
  以法律条文来规定图书馆的建设与运作方式。由于公民权利意识明确,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以监督政府权力规范行使。以比较完备的法规作为管理的依据,法的权威至上,政府、公民有守法的理性。只有维护公民权利的法治社会产生以后,才能使公共图书馆精神中含有维护和保障公民知识权利的属性,这是西方社会以人权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模式所规定下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逻辑。
  2.1.2 中国图书馆制度
  20世纪初,早期改良主义者向国人介绍新式图书馆观念,开启了全面考察西方图书馆之先河,动摇了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封建根基,带来了西方新式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先进技术,客观上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开启了中国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使中国人接受了西方近代图书馆的模式,他们看到西方图书馆的实践与作用,便把图书馆作为“教育救国”的工具,要求开设图书馆“以开民智”[2]。这种主张得到官府中开明人士的响应,便以政府名义开办公共图书馆,由于教会藏书楼和教会大学图书馆均采用了西方新式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先进技术,中国图书馆界人士眼界大开,并积极效仿西方创办各种类型的新型图书馆。
  这样的产生条件与西方社会由民间自发与官方重视两个渠道汇合而产生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其一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公民基本没有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监督政府权利、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社会也没有比较完备的法规作为规范管理的依据;其二是中国图书馆的产生不是社会发展规律下的必然产物,由民间自发产生,而是由西方嫁接移植而成。这势必造成中国图书馆把办馆的权力纳入官方全方位的管理体制之中,产生了与西方社会图书馆孕育、发展、完善的条件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影响下,就无法产生体现公平、公正的图书馆发展理念。在我国法制社会的条件直到现在还没有发育成熟,民间自发大规模办馆的条件也没有具备,虽然“公民社会”的条件正在积极营造,公民的权利意识也正在觉醒,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虽有维护和保障公民知识权利的价值导向,政府和各个公共图书馆也正在积极倡导和努力实践,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经济不发达,以及“唯上”意识设计的制度缺陷,虽然实体建立起来了,但由于制度上的缺陷,真正实现图书馆制度上的公平、公正还需不懈努力。
  2.2 中西图书馆管理思想比较
  2.2.1 西方图书馆管理思想(以美国为代表)
  (1)重视实用。实用性是美国图书馆的基本观念特征,美国图书馆受杜威实用哲学影响较多。杜威的实用图书馆学思想表现在他对图书馆管理的许多领域,而最典型的要属他的分类思想。在杜威的名著《十进分类法及相关索引》的导言中,他就宣称他不是追求什么理论上完整的体系,而只是从实用的观点来设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见,实用就是DC的基本出发点。DC是现代图书分类法中产生最早,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是建立在图书分类实用性原则基础上的,杜威作为美国具有影响的学者和图书馆学家,其实用思想在美国图书馆界具有深远影响。这种以实用哲学为基础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极易为美国图书馆接受和追捧。由于美国历史短,对近、现代思想较易接受,因而法制这种现代文明便极易为美国人接受。美国的图书馆法较为完备,图书馆服务实用而又周到,这与美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美国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其开放性,其开架率极高,形成了开放式藏、借、阅合一的格局。其公共图书馆中的几乎所有文献(特藏除外)皆对读者开架。在书架和阅览区、书库之间尽量减少阻隔,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另外,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各项服务几乎都是免费的,如:免费借阅、免费上网、免费复印所需资料等。办理借书证手续简便,不收押金,图书馆内的阅览则完全不需证件。为方便读者阅读交流和休息,图书馆设有讨论室,为方便读者还书,图书馆一般都设有还书箱,在图书馆不开馆时读者可以照常还书,非常方便。美国图书馆从服务方式到服务效率都是与实用原则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较广,除文献信息外,诸如关系到市民需要的招工招聘信息、招生求学信息、电影放映预告信息,以及政府文告、专利转让、公交路线,家具、纺织品等艺术品和工艺品的收藏价格等,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涉及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在美国市民都有经常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图书馆追求的就是图书的最高使用率。
  (2)图书馆提供公平服务原则。让所有的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是西方图书馆的基本定位。日本图书馆学家小野泰博说,如果想知道西欧式民主主义是什么,最好看一看欧美的公共图书馆。因为这里存在着朴素的民主主义的原貌。“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利用公共财产,遵守同一规则。”图书馆的平等原则就是在西方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影响下把权利平等地分配给一国的全体成年人,成年人通过运用公民权来行使权力。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无代价地向人民提供各种服务看作是自己的义务。由这种政治思想和实践中产生的力量,推动了向所有公民提供免费的图书服务。这就是西方图书馆文化的思想特征。
  (3)图书馆运行依照法律进行。西方的许多公共图书馆建立之初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公民阅读权利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经费由纳税人的税费来维持。用法律来规范,这样就避免了政府拨款的随意性和图书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纳税人既可以监督政府,又可以监督图书馆的服务。使公共图书馆的运行限制在法制框架内。
  2.2.2 中国图书馆管理思想
  (1)尊重知识、注重收藏、为领导决策服务。中国图书收藏经历了漫长的藏书楼阶段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藏书楼文化,在历经数代后收藏意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到今天仍旧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中国图书馆发展到今天,图书馆的功能在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而在不断更新和扩大,但最终对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期望同时昭示的是对收藏传统的尊重与回归。传统阅读方式在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传统“学而优”思想的现代影响,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大氛围下的需要。旧时代象征身份地位的图书馆有特殊历史时期的夸张,但今天走进图书馆,在大众的心里依旧标志着一定的文化底蕴,那就是尊重知识、注重收藏、为领导决策服务。当然,现代图书馆除了协助学术发展、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责任外,更应肩负起普及知识、服务大众的任务。这才是图书馆管理文化的内核。
  (2)图书馆开放力度不够。古代藏书楼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珍宝,同时留下了现今仍有借鉴意义的藏书法,但与西方国家图书馆相比,中国图书馆在藏书的开放和开架方面明显力度不够。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图书馆的影响,又由于“新图书馆运动”的开展,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以及80年代后,图书馆藏书开架在一定程度上比过去有所改善,但由于受藏书楼思想的影响,重藏轻用始终在束缚人们的手脚,即便是有了一些开架,也显得并不彻底,有时甚至企望重新回到闭架的时代去。如近几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读者通过电脑即可了解馆藏情况,于是便有人提出在信息和网络环境下“新闭架”的理论。但是从“情”上未必能完全说得通。开架路途的艰难,反映了中国图书馆理念上的特征。
  图书馆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独立的文化现象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具有的丰富的外延和内涵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图书馆文化有助于塑造图书馆整体形象,提高社会影响力,并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为社会文化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