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读者天地 >

你是哪种阅读者?蚂蚁、蜘蛛还是蜜蜂?

本站来源:豆瓣阅读专栏 发布时间:2016-03-23 13:39:24 点击量:

                      运用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否则它们永远是你的“身外之物”。


\
 作为一个常被夸“阅读量大”的人,我的内心是惭愧的。读过我的文《足以改变人生的一根手指》(见日记)的朋友就会知道,我多年来一直在阅读的道路上龟速前行。读得慢,也就不可能读得多,那为什么还能 “阅读量大”呢?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引用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的名言:
 
    “经验主义者好像蚂蚁,它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像蜘蛛,它们从自身把网子结起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这种材料。”

\
   培根用蚂蚁、蜘蛛、蜜蜂比喻不同的方法论范式。而在我看来,这同样适用于比喻不同的阅读阶段:
 
    蚂蚁式阅读,即大量而缺乏组织、思考、内化的阅读。这是被动的阅读方式,有什么吃什么,甚至别人喂什么吃什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可能徒劳无功,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还可能走火入魔,所以庄子说“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蜘蛛式阅读,则能利用读过的信息,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并通过知识网络,去捕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所以这是一种主动的阅读。举个例子来说,读完一部厚厚的《红楼梦》,那你还只是一只不起眼的“蚂蚁”。如果你因此去读脂砚斋的评点,红学家的解读,甚至是《清史稿》,那你就进化成对红学有系统性阅读的“蜘蛛”了。读完这些之后,无论你写了一篇书评,还是脑洞大开写了一部穿越小说,都要恭喜你,你已经进阶到“蜜蜂式阅读”。因为你的阅读已完成内化,并产出你的作品,在红学领域留下你的足迹,虽然浅薄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它属于你。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觉得我“阅读量大”了?因为你读到了我的文字、我的思考,也就是我“蜜蜂式阅读”的成果。阅读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思想、没有作品、没有在实际中得到体现,岂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阅读量大”,其实指的是“有效阅读量大”。那如何形成“有效阅读”呢?我谈谈自己的经验。
 
    前文里我引用一堆的名言,体现了我的蚂蚁式阅读,但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引用不足为奇。所以今天读到一篇引经据典的文章,我对作者并不怎么佩服,因为我也有百度。尽管培根说过的名言比我吃过的培根还多,但我无须去背得滚瓜烂熟,只要记住关键词“培根、蚂蚁、蜘蛛、蜜蜂”,然后搜索-复制-黏贴,就能将其为我所用。
 
    在互联网已成为大脑“外挂硬盘”的时代,知识记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炼“关键词”。以前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就点右键“收藏”,觉得以后一定能用上。可事实上,过段时间再看到这篇文章,就跟没看过一样——吃过猪肉的人和只看过猪跑的人,对猪的认识完全不一样,没有亲身咀嚼和消化,到底变不成自己的东西。
 
    所以后来我读完一篇文章,会把有用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提炼出来,越精炼越好。比如读到“捷安特”创办人刘金标的一篇专访,我把他说的最精彩的部分浓缩成这样一段,收录到我的素材库里:
 
    一路走来,我始终专注在自行车本业,是因为考虑到,同时把精力分散在两个以上行业,就像同时想抓两三只兔子,很可能一只都抓不到。集中精力在一个行业,全心抓一只兔子,就一定抓到?也不见得,但胜算一定会高许多。
 
    浓缩之后,我在交谈、演讲、写作时,都可以方便地引用。同时,经过这样的提炼,我在记忆中形成了关键词“刘金标、专注、兔子”,就不愁在要用时找不到它。
 
    但只是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将相关的提炼进行组团。比如刘金标的素材,就可以和我之前的积累,形成这样的素材组:
 
    ●“捷安特”创办人刘金标:一路走来,我始终专注在自行车本业,是因为考虑到,同时把精力分散在两个以上行业,就像同时想抓两三只兔子,很可能一只都抓不到。集中精力在一个行业,全心抓一只兔子,就一定抓到?也不见得,但胜算一定会高许多。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当年要求自己养成十三项美德。但他不是全面展开修炼,而是一次专注一项美德,等到该项美德做到通透,再进行下一项。
 
    ●日本广岛一处神社,有一个据说许愿很灵验的“可能门”。导游说:“每人只能许一个愿望,因为神讨厌贪心的人”。
 
    这就是我的“蜘蛛式阅读”。有了这样的素材组,就有了写一篇小文的底气。
 
    这样的蚂蚁式阅读和蜘蛛式阅读,其实都融入了创作的成分,因此更有效,也更容易形成记忆。但素材组大量累积之后,又会造成新的记忆负担。而最能形成长久记忆的,是我在交谈、演讲、写作中运用过的素材。
 
    运用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否则它们永远是你的“身外之物”。
 
    同时,你的运用才能将你的阅读“变现”。这就像你去餐馆点一道菜,你不会关心厨房里如何买菜、洗菜、切菜和配菜,关注的只是厨师煎炒烹炸后端上来的菜品。日积月累的蚂蚁式阅读和蜘蛛式阅读,就是买洗切配的过程,但真正能实现价值的,是蜜蜂式阅读的成果。
 

         因为有写作的习惯,所以我的阅读有明确的目的。当然,书的作用很多,你可以觉得书和咖啡最配,也可以觉得书和枕头最搭。但如果你遗憾自己读了不少书却没什么用,那恐怕你要做的,是先知道自己为什么阅读。否则做一辈子蚂蚁,也酿不出一滴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