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读者天地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本站来源: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编辑出版专业 王一鸣 (兴安校区) 发布时间:2016-06-08 10:26:06 点击量: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最初对这本书感兴趣是班里的一位女同学在课上分享了她印象最深的书,正是这本小说。放学后,我在学校图书馆里搜寻到了这本书。认真读过两遍后,决定将故事大致情节和自己的所感与大家分享。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阿富汗。阿米尔和哈桑是民族、宗教、社会阶层完全不同的主仆二人,哈桑是哈扎拉人,在阿富汗饱受排挤。俩人出生后都没见过自己母亲,喝同一女仆的奶一起长大。在俩人十二三岁的年纪,哈桑在一次追风筝过程中,被阿塞夫欺辱。阿米尔躲在街角目睹了一切,之后出于自责,不断疏远逃避哈桑,甚至挑起事端,哈桑的父亲阿里自知在无法待下去,与哈桑去了另一处地方。
    不久,苏阿战争爆发,阿米尔的父亲不得不带着阿米尔逃往美国。多年后阿米尔的父亲在美国病逝,父亲远在阿富汗的朋友拉辛汗病重,阿米尔回国探望,回国后拉辛汗告知了阿米尔一个隐瞒了多年的惊天秘密,哈桑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哈桑和妻子已故去,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在战火纷飞阿富汗能找到并照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阿米尔在一番内心战和艰苦的努力下找到了在阿塞夫身边饱受折磨的索拉博,通过与阿塞夫的殊死较量,后又经过重重困难吧索拉博带回了美国,留在了自己身边。小说的最后,阿米尔在夕阳下为索拉博追逐着一只绿色的风筝。
   借由小说题目追风筝的人,故事中两次讲到追风筝,第一次是在阿米尔和哈桑的少年时期,阿米尔少年生活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城每年冬天都会举办斗风筝比赛,参赛的选手都力图割断其他选手的风筝线,最终只留自己的那只高翔天空。而被战胜者隔了线跌落的风筝,任由观众们追到捡走。无论是把风筝放到最后还是能追到最后一只落败的风筝都被视为无上的荣耀。哈桑是个追风筝的高手。那年冬天都斗风筝比赛,在阿米尔手中放飞的那只笑到了最后,哈桑要为阿米尔追最后被割的风筝。不料途中被反社会分子阿塞夫堵住,哈桑为护住风筝被阿塞夫欺辱,阿米尔躲在街角,眼神游移的看着面前发生的一切。自责的阿米尔此后开始疏远哈桑,哈桑则做着努力弥补这一段关系。此处的情节也成了故事的分水岭。
    哈桑不惜丢掉尊严,忍者肉体的疼痛,也要信守对阿米尔的诺言和忠诚,哈桑追风筝的表象之下其实追的是友情。阿米尔面对哈桑被欺辱时,情感摇移不定,这其中有对哈桑分享父亲一部分爱的妒忌,对哈桑所处民族、阶层的轻视,及对俩人朋友关系的质疑。就这样眼睁睁的看完了眼前发生的一切,装作一点没看到。阿米尔对面此事,丢掉了友情,勇气。阿米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万分自责,无法面对哈桑。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是不会自责的,阿米尔之所以这样是丢掉的这些东西是他始终在乎,丢掉后便会痛苦万分。
    最后一次追风筝是在小说结尾,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一只绿色的风筝。阿米尔经历千辛万苦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带到了美国,与自己和妻子生活在一起。阿米尔完成了自我和父亲的救赎。追到了阿米尔一直都在乎的友情,亲情。
    阿米尔的母亲在生产他时离世,哈桑是在之后一年出生的,哈桑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但由于哈桑的母亲是哈扎拉人又是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阿米尔父亲打小的玩伴,使他不敢公开,只能默默的对阿里和哈桑好。在这个宗教、民族、社会阶层色彩浓重的国家里,哈桑是牺牲品。在没有民族歧视,社会阶级的国度里,哈桑会拥有和阿米尔一样的生活,是兄弟而不是主仆。造成这样不仅仅是阿米尔父亲的过错和胆怯,一个人始终无法同整个社会相抗衡。
    我们也是那个追风筝的人,用尽一生去发现和完善自己,把始终在乎,不可丢的东西追回来。
 
    (本文作者: 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编辑出版专业 王一鸣    获得本届读书月活动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