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来源:海源阁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6-10-19 09:01:14 点击量:
丁肇中:密执安大学图书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20岁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深造。他学习勤勉,毅力顽强,很珍惜时间。他宁可把整天的时间耗在图书馆里看书,也不愿将时间浪费在那些无谓的事情上。他常对人说:“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争取利用时间,是丁肇中成功的秘诀之一。
尼古拉·哥白尼:弗隆堡教区大教堂图书馆
1512年,波兰大科学家哥白尼迁居教区大教堂所在地弗隆堡。在这里,他自己动手建立起一座小小的天文台。他一面担负牧师工作,一面观测星相。一天,两位神甫向哥白尼借书,他打开图书馆的门,陪他们挑选书籍。就在这当儿,一件稀罕的事发生了。一位神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不太知名的书,漫不经心的翻动着。走在后面的哥白尼突然一把抢过那本书,高兴地手舞足蹈。原来,这本书可用来准确的弄清埃及古代历法上十二个月份的名字。而这个看来无足轻重的问题,哥白尼已经探索了十多年了。这一发现使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的撰写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了。
依萨克.牛顿:三一学院图书馆
1661年18岁牛顿考入历史悠久的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入学时,牛顿看到图书馆摆满了各方面的珍贵书籍,阅览大厅四周墙壁上,镶着在这所大学里攻读过的有名望学者的半身塑像,“我也要努力奋斗”牛顿立下新的誓言。从此,牛顿开始了顽强的学习,为他一生的科学壮举,打下坚实的基础。牛顿一生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外,在光子和数学方面也卓有成就。后来,牛顿的石像矗立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实现了他自己的誓言。
本洁明·富兰克林:北美公立图书馆
美国作家和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青年时期,为了博览群书,他将几个爱好读书的青年朋友召集起来组成“共读社”。三年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此馆竟成了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有了图书馆,富兰克林毫不吝啬地把全部工余时间献给了它。各种各样的书籍,给富兰克林增添了智慧和力量,指引他攀登上科学的顶峰。他揭示了雷电的秘密,发明了路灯,双光眼镜等。正是这些卓越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颇受尊敬的伟人。
本洁明·富兰克林:北美公立图书馆
美国作家和物理学家富兰克林,是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青年时期,为了博览群书,他将几个爱好读书的青年朋友召集起来组成“共读社”。三年后,富兰克林又创办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费城公共图书馆。此馆竟成了北美公共图书馆之母。有了图书馆,富兰克林毫不吝啬地把全部工余时间献给了它。各种各样的书籍,给富兰克林增添了智慧和力量,指引他攀登上科学的顶峰。他揭示了雷电的秘密,发明了路灯,双光眼镜等。正是这些卓越的贡献,使他成为科学史上颇受尊敬的伟人。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旺多母寄宿学校图书馆
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8岁时父亲送他到旺多母寄宿学校读书。他勤奋好学,被教师破格允许进图书馆随意借阅书籍。从此,他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苦读。他兼采博涉文学、科学、神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获取了大量的知识,丰富了他的头脑和心灵。大学毕业后,他白天跑图书馆,晚上整理,终于创作了辉煌的巨著—《人间喜剧》。
康有为
维新变法的领袖康有为一生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周游世界各国的旅行中,每每喜爱参观当地的图书馆。但是他时刻不能忘怀的还是故国的藏书楼。以他的《丹墨游记》为证:“澹如楼者,吾先中丞公所筑,环二塘二堤,依松台而临榕径,四面人家相映,藏书数万卷于是。吾少年自十四岁至三十岁读书于是,晨雨夕月,携册而吟,徒倚个俳徊者久之。”他从澹如楼里搬出一帙一帙的书,在百年古桧下,或坐或卧,放声朗读,吟诵其间,陶醉其中。年纪稍长,便专精涉猎,博采旁搜,以至在30岁时,几乎读完了著名的中国古代典籍群书。他泛读了数万卷藏书,还看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地球图和利玛窦、艾儒略、徐光启等人译书,视野拓展,学贯中西。
缪荃孙
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缪荃孙曾任国史馆纂修、民国清史馆总纂,一手创建我国近代南北两大图书馆——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同时缪荃孙是遐迩闻名的藏书家。他的藏书一是购自私家藏书,二是购自书肆,三是友人相赠,四是相互传抄。在他的藏书中,最多的是刻本。其中宋刻本45种、元刻本58种、明刻本498种。其次为旧抄本,共331种,《明太祖皇帝实录》、《穆宗皇帝实录》为明抄蓝格本,《册府元龟》为明绵纸蓝格抄本。再次为名人批校本,共135种,还有多出自清代名家之手的手稿37种、日本刻本29种、韩国刻本2种。凡此种种都标志了缪氏藏书的高品位。缪氏赞赏明末清初曹溶的“古书流通”主张及流通古书法——藏书家之间相互传抄以通有无、出资刻印以广流传。为此加紧编订自己藏书目录公之于世,以利传抄,同时积极参与刻书工作,对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可以说是成绩卓然。
王国维
国学大师王国维编译的《世界图书馆小史》,原据《英国大百科全书》第9版《图书馆》。此文编译后即于1910年连载于《学部官报》,后又发表于1935年《图书馆学季刊》第9卷第3、4期上。这是西学东渐介绍西方图书馆史的第一篇系统之作。
梁启超
梁启超亦倾心于图书馆,早在1896年7月,在由他主编的《时务报》创刊号上,就称“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曰学校,曰新闻馆,曰书籍馆”。这里的书籍馆即图书馆。他在晚年对目录学、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对全国图书馆界的领导,对历代国学的整理、考订以及身体力行创办图书馆等,都一一传为佳话。
张元济
张元济不仅是出版家,而且是图书馆学者。他创办了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1903年,张元济在上海应邀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翌年便开始筹建编译所资料室,“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他的目光向国内大藏书楼的珍本善本延伸。1909年,资料室改名为涵芬楼。1926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三十周年馆庆之际,由张元济提倡把新建楼命名为“东方图书馆”,善本书藏于该馆三楼,仍名“涵芬楼”,是东方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张元济和同侪的努力下,涵芬楼和东方图书馆的藏书迅速增加,上世纪30年代初,藏书已达463000余册。1927年,东方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翌年开办了图书馆讲习所。1930年增设儿童图书馆。以后他又创议设立流动图书馆,携带大批图书赴浙江、江苏各县、镇,供公共机关陈列、借资展览,并随地调查社会教育状况,为中国图书馆进一步面向社会开辟了通途。张元济和叶景葵等发起创办合众图书馆,请来顾廷龙主持馆务,自然留驻图书馆发展史。
鲁迅
鲁迅对我国现代图书馆特别是对北平(今北京)市的图书馆建设也做了大量工作。查阅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可以看到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记载达94次之多,内容涉及馆址选择、藏书建设、人员配备等。北京图书馆至今还保留许多鲁迅参与北图建设的珍贵文献。鲁迅曾据理力争使两部举世闻名的珍贵典籍——被浩劫后的《永乐大典》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得以入藏京师图书馆。鲁迅还向许多图书馆赠送自己的著作和各种图书。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及故乡绍兴的剡中国书馆等,都受到他的馈赠。1928年夏,鲁迅携许广平到杭州旅行。不知情者以为他去度蜜月,而实际上他一连七天都泡在浙江图书馆,为的是研究该馆收藏的《四库全书》。
王云五
王云五的学术生涯与图书馆紧密相连。他三年读完36巨册大英百科全书。他周游欧美时,除了考察出版业,还到各地图书馆读书。他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花了10天时间,一口气读了900余种有关管理的书刊。他一生中创立了两大私立图书馆,并对民众开放。它们就是于1926年开馆的上海东方图书馆和于1974年在台北落成启用的云五图书馆。王云五还发明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四角号码检字法”。这是图书分类编目工作领域的重大改革,使得由他所主持的东方图书馆在当时堪称为一所管理完善的图书馆。王云五在出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后,长时间地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他从编印各种有系统的小丛书入手,以充实图书馆的丛书收藏。自1922年到1927年先后出版了500多种各科小丛书,方便了图书馆的系统采购。他从东方图书馆的各科优良图书中精挑细选,并经过科学整理,再大量出版、发行,分期供给各类图书馆,免除了有些图书馆不知如何选书的困扰。由于大量出版发行,一版再版,成本降低,售价低廉,十分有利于图书馆购藏。王云五在历年出版的各种丛书的基础上,存精去芜,出版了《万有文库》。《万有文库》选定国学基本丛书100种以及世界名著、参考著作,共收图书1010种、2000册,计达11500万字。因《万有文库》包蕴古今中外,百科俱全,预约数竟达8000部。由于这套丛书的推广,全国各地图书馆纷纷成立。据统计,依凭这套丛书而成立的图书馆达2000所以上。据当时在上海通志馆工作的胡道静说:自从《万有文库》出版后,每个中学都很容易地成立一个图书馆……
洪业
历史学家洪业(煨莲)在兼任燕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时,曾派馆员每逢星期日到市场收购废纸。这些废纸有日历、药方、符咒和文字读物。然后他就带领学生查阅这些破烂,从中觅宝。在废纸堆里,竟然找到不少有用的文献资料,如清人档案和清崔述《知非集》。借助后者,洪业在《史学年报》上发表了《崔东璧书版本表》。
陶行知
陶行知说:“中国有三种呆子:书呆子、工呆子、钱呆子。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呆子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钱呆子是赚死钱,死赚钱,赚钱死。对于书呆子我是劝他们少读点书,多干点有意义的事,免得呆头呆脑。因此,我从前在晓庄办了一个图书馆,叫做‘书呆子莫来馆’。但是一方面叫书呆子不要来,一方面为什么又要图书馆呢?要叫工呆子钱呆子多看些书,把头脑弄得清楚一点,好把世界的事看个明白。但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看也是为着用,为解决问题。断不可以呆读。认清这一点,书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正是:‘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须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
杜定友
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杜定友是被誉为“中国图书馆史五个第一的创造者”:1922年3月,在广州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图书馆专业训练班——广东图书馆管理员养成所,培养了一批图书馆专业人才;1924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图书馆专业刊物——《图书馆杂志》;1926年1月,在上海主办全国第一次图书馆展览会;1933年,出版了《图书馆表格与用品》,并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家中国图书馆服务社,推进了图书馆用品的标准化;1952年8月,在广东省图书馆试行部分书刊开架,为我国省市图书馆开架借阅带了个好头。
姚石子
姚石子是上世纪初上海地区的大藏书家。他主持家务后,把图书馆格局带入家院。他把家院内许多楼、堂、馆、室作为专门的藏书、读书之所,还署有专称。其中“松韵草堂”即据其远祖姚宏绪51卷《松风余韵》而得名;“古欢堂”以搜集与研读古籍为乐;“怀旧楼”大多是史籍;“棣华香馆”专藏祖传典籍。后来姚石子还造了“华鄂楼”,是给孩子作书室用的。“自在室”是他自己的书房,又称“观自在室”。“观自在”是梵语,意指通过读书修养来观察人生和世界。他又把主要的藏书室名为“复庐”,寓有自勉读书报国之意。“七襄楼”则属于妻子的书室。这些书斋,分门别类地置放着统一规格的书架和书橱,陈列着以线装书为主的各种古今书籍。1925年10月,姚石子与同侪创建了由他任馆长的张堰图书馆,其藏书正是来自家庭图书馆的藏书。曹聚仁把这个图书馆写进了长篇国文故事《粉笔屑》。洋洋十三四万字,在1935年《中学生》上连载,是给中学生阅读的。在故事中,曹聚仁还借学校召开国文学科会议讨论国文科用书,提出应当给学生开一张比较适用的书目。
蔡元培
蔡元培认为要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天下之英才,办好图书馆是重中之重。
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教育家,1919年2月发表《图书馆教育问题》的演讲,提出“添设图书馆专科或简易的传习所,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并说“这是关系中国图书馆前途的事情,也是关系中国教育前途的事情”。
陈寅恪
史学大家陈寅恪就是在图书馆酝酿了“柳如是”课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启动了这个学术念头,并曾多次赴合众图书馆查阅钱谦益诗文集和钱曾所作牧斋诗注。以后又依靠图书馆查找了大量文献资料。陈寅恪为这部《柳如是别传》旁征博引各种典籍多达600余种。其中诗文集(包括戏曲)约240种,史书、年谱约170种,方志约50种,如果包括看过而未引用的书刊,当逾千种。可以说是图书馆帮助陈寅恪完成了这部80万字的巨著。
戈公振
戈公振的代表作《中国报学史》自192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久销不衰,多次重印。《中国报学史》所用材料翔实可靠是公认的,其重要来源是沪上各家图书馆。其中,徐家汇藏书楼是他去得最勤的地方。当时主持藏书楼日常事务的是徐宗泽修士,是徐光启的后裔,本人也是一位学者。他和戈公振以学相会,一见如故,使戈公振能方便出入藏书楼,充分利用藏书楼丰富的馆藏,尤其是上海开埠以来外国人所办的早期报刊。戈公振日后曾多次对侄儿戈宝权提起过徐宗泽和藏书楼对他著书提供的帮助。
吴晗
吴晗的学术研究大多为史实考证,于是图书馆便成了他的学术源泉。他说,“图书馆最大使命是在节省学者的时间和精力,“使学者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满足他所探讨的事物。”吴晗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读得最多的是明史书籍,读完2900余卷《明实录》后,他注意到《明实录》关于胡惟庸党史案记载虽然文字很多,但诸说不一。于是决定抓住这个线头,清理这个疑案。他在图书馆借助大量资料,分析比较,研究探索,终于推翻了旧说,有了理论成果。1932年,在《燕京学报》第15期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这篇颇具影响力的考据性论文,有了重大的理论突破。
范文澜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令人倾服。不少人认为此书可与乾嘉学者的著作相媲美,实为传世之作。范文澜喜结硕果的奥秘正在于读尽人间万卷书,是千百次地出入于他先后执教的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图书馆后写成的。图书馆已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学术思想的集散地。
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从读者中吸收新民学会会员,并同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20年代初毛泽东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创办设有图书馆、室的湖南自修大学和农民运动讲习所。
李大钊办有专为革命的“亢慕义斋”图书馆。
周恩来发起成立觉悟社,也设图书馆。他还倡导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组织流动性图书馆。
著名学者柳治徵任江苏省国学图书馆馆长时帮助过唐圭璋、蔡尚思,使十多万册精籍得以保留。
陆游以79岁高龄掌管国家藏书楼。
华罗庚兼过清华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图书馆中的管理员。
陈景润初露头角是供职厦门大学图书馆那会儿,他在图书管理员岗位上很快就写出颇有见地的数论文章。
歌德作为一个图书馆员和领导者,与魏玛图书馆结下30多年不解之缘。
本杰明·富兰克林小时候组织勤读会参与借书管理工作,后促使全美洲第一所公共图书馆诞生,并主持馆务。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毛泽东(1893——1976)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与马、恩、列、斯相比,毛泽东还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书法家。从他所承担的使命来看,不能说毛泽东是一个自然科学修养很高的人,这是容易理解的。然而,作为一个哲学家,毛泽东却对自然科学中某些问题发表噶过一些深刻的见解。1955年报月报5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中国原子事业问题。会上,毛泽东提出一个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质子、中子也是可分的。根据当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毛泽东微笑着从容地说:“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预言惊人的准确。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国际第七界物理学讨论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说:“......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泽东,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读书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部分。除了终身研读马列著作外,对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以及各种自然科学书籍,都无所不读。
1912年秋,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进行了半年的读书自学成才生活。他早上一开馆就进去,下午闭馆才出来,只是中午出去买点烧饼什么的充饥。在图书馆里毛泽东读了中国小说、诗歌和希腊神话,饱览了现代西方的历史和地理,以及达尔文、卢梭的作品。这半年的读书生活对毛泽东一生影响都很大。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每年用自己的稿费购置图书。大量的个人藏书仍不能满足毛泽东的读书需要,他便经常向北京图书馆等一些图书馆借阅图书。
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几乎滲透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晚年,他还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英语。1976年报月报日,朱利 尼可松夫妇来看望毛泽东,当朱利奉上她父亲的问侯信时,她惊讶的发现,毛泽东竟然是用一口纯正的美国口语在读这封信。直到本世纪末1976年底月光日,毛泽东的心脏停止以前的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这位笃志嗜学的巨人,是在思考书中的内容时带着最后的微笑进入弥留状态的...
毛泽东一生勤与读书,勤与写作。目前,美国已出版斯图尔特(《毛泽东传》作者)主编的诗词在中国和西方国家拥有众多读者。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巨人,他是凡人,他不是神人,他的渊博知识,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我们要学习他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