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读者天地 >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观《狗十三》有感

本站来源:研究生院2018级新闻与传播专业 舒悦 发布时间:2020-04-21 14:09:00 点击量:

 
 
\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是电影《狗十三》宣传海报上一句深刻的话。作为青春类电影,《狗十三》没有狗血的青春堕落爱情,也没有血腥暴力的社会情节,有的只是一个十三岁少女与一条狗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但观影者却能从这简简单单的平凡故事里触摸到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过往形成共鸣,真切地感受到电影主人公面对生活时的每一种感情,仿佛曾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一样。

  电影的开头,主人公李玩戴着牙齿矫正器为了毛衣该选什么颜色而纠结,同时也为选择物理兴趣小组还是英语兴趣小组而烦恼。在老师的暗示下,李玩的父亲擅自决定,替李玩重新选了物理小组。父亲口中的“为你好”,让李玩感到了压迫与不被尊重。电影画面一转,继母与父亲孕育的新生命降临。爷爷看着李玩的弟弟说:“李玩的名字都是你们乱起的,这个男娃可要认真起名字。”父亲与继母的眼神相互碰撞,少女李玩的地位好像被新来的弟弟占领,她再也不是大家唯一的宝贝了。

  为了哄好与爷爷奶奶同住的李玩,父亲给她送来了一只狗。李玩的目光迅速被狗吸引,并给它起名为“爱因斯坦”。喝不了牛奶的李玩把奶奶递给她的牛奶放在爱因斯坦面前,还抽出时间给爱因斯坦做饭。这个青春女孩已经将感情投入到这条狗狗身上,把它当做自己的真朋友。但爷爷出门买菜一时疏忽,爱因斯坦走丢了。


 
\
 
 
        在路上与堂姐疯闹的李玩回到家看见一片沉寂。继母走上前来,送给她一双溜冰鞋。李玩高兴之余,却没看到爱因斯坦。当她得知狗狗被爷爷弄丢后,情绪崩溃,出门寻找,甚至推倒了爷爷。大人们为了让她消停,重新找来一只狗说是爱因斯坦。李玩被欺骗,更加愤怒,深夜不归,和堂姐的男朋友一起喝酒,让多年未曾出门却坚持寻找她的奶奶差点儿回不了家。
 
  李玩被父亲教训后,不得不接受新的爱因斯坦,就像所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在暴力和劝服下选择投降。学乖了的李玩接受了弟弟,并试图用优秀的英语成绩博得父亲的开心,企盼能和父亲一起去看天文展览。成长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父亲因为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没有陪李玩去看展览,爱因斯坦咬伤了弟弟要被送去狗肉馆。激烈反抗的李玩是无助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已经熟悉的爱因斯坦离开自己的生活。她这才明白,原来很多事情并不能如人意。

  后来,李玩就像被驯服的小狗,喝下了本不能喝的牛奶,在餐桌上吃了叔叔好心夹给她的狗肉,还要微笑着说声“谢谢”。即使在路上见到了真正的爱因斯坦,李玩也没有像以前一样扑上去,而是跟在它后面默默流泪。她知道,她和爱因斯坦永远都回不来了。曾经天真倔强的女孩如今被套在壳子里,成为大人们眼中“听话”的好孩子,真正地懂事起来。可大人们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的压制下,李玩被迫丢了许多东西,包括曾经的“自我”。

 
\

 
        家人在物质上的供给远远比不了精神上的关心,少女李玩的一次次改变正是她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后的“自我救赎”。她想被家人重视所以变乖,但在这不动声色的成长背后忍受了多少委屈多少难过,也许只有李玩自己知道。长大,就是可以对不喜欢的事情淡然接受,就是对曾经在意的问题变得麻木。在影片中,李玩寻找的不仅仅是那条叫爱因斯坦的狗,更是一次次被压迫却真实的自己。
 
  观影者似乎也有类似的青春故事,就像对父母要了一个苹果,他们却给你一个梨子,还抱怨斥责你不够懂事,甚至不明白你为何不满意。也许这就是成人的思维:只有顺从的孩子才听话,只有乖巧的孩子才值得被爱。当“好的”“算了吧”“就这样”这些词从孩子心中冒出来时,也许就是他们被“懂事”的时候。即使他们根本不满意现状,但仍然要咧嘴笑着接受父母的安排,经历着一场被迫长大的青春。
 
\
 
 
        我们每个人年少时都有一个“自我”,就像李玩身边陪伴她的爱因斯坦。这个“自我”,可以排解我们的喜怒哀乐。但是在世界的不停逼迫下,我们不得以丢弃自我,让它被现实镇压。这个“自我”就像走丢后又重逢的爱因斯坦,不能找回来,只能跟在它身后默默哭泣。影片缺乏一般青春片普遍的温馨快乐元素,运用凌厉冷酷的风格叙述故事,让李玩的生活看上去带有一丝“冰冷”。再加上影片的核心内容——中国式教育方式,打造了独特的电影风格,使得这部电影瞬间变得高级,让观影者感受到“自我”熄灭时的无奈与心酸。
 
  沉睡者有之,清醒者有之;胆怯者有之,无畏者有之。不甘随波逐流的人,终会打破他人的壁垒,与李玩的故事背道而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