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赴死——《双城记》读后感
本站来源:杨田珩,国际传播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发布时间:2022-11-04 16:28:00 点击量:
在遇见露茜之前,他心如死灰,以消极的心态面对世界。他厌恶肮脏的社会却无力反抗,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他认为没有人会爱他,他亦不会对任何一个女人动心,冷酷,懦弱,消极。直到遇见了热情开朗、温柔体贴的露茜,他开始相信世界上有真爱存在,鼓起勇气,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他愿意为了露茜做出改变,愿意为露茜付出一切。然而,他认为自己配不上露茜,只能将自己对露茜的爱埋藏在心里。他,就是《双城记》中的卡顿。
卡顿与露茜的初次相遇是在为达尔奈打官司的法庭上。达尔奈被莫须有的罪名缠身。卡顿作为律师助手,为达尔奈据理力争,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在与露茜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卡顿不禁被露茜可爱的容貌和温柔体贴、热情开朗的性格所倾倒,并向她表白心意。可是露茜已经与达尔奈两情相悦,卡顿退出了情场的角逐,默默守护着露茜,并承诺将会竭尽所能来保护她和她爱的人。
厄弗里蒙地侯爵乘坐的马车轧死一个农夫的孩子,看都不看一眼,扔下一枚金币扬长而去,后来被愤怒的农夫杀死,最终自食恶果。法国大革命风暴袭来,达尔奈为了自保,逃亡伦敦,后因为解救管家而重返巴黎。回到巴黎后,革命党人以达尔奈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要求他为家族埋单,对他处以死刑,虽然达尔奈早已因为不能忍受家族恶行而主动放弃了贵族身份、地位和财产,只身到英国赎罪。露茜听闻此讯,与马内特医生奔往巴黎。马内特医生相信以他曾经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陷害又在监狱里忍气吞声多年的经历可以赢得法国人民的同情,从而为解救达尔奈提供帮助。经过不懈努力,达尔奈终于逃脱死刑。但还没来得及庆祝,事情却出现了意外。革命党人在当年关押马内特医生的牢房里发现了医生愤然写下的揭露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罪行的控告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这一发现彻底让达尔奈走上绞刑架。卡顿从伦敦赶往巴黎,他此行的目的是兑现当初的诺言。卡顿与达尔奈的长相几乎一模一样,简直像一对孪生兄弟。卡顿决定顶替达尔奈走向断头台,用鲜血和生命实现自己对露茜爱的承诺,守护他深爱的女人和她爱着的人。
卡顿的爱是深沉伟大的,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当他得知达尔奈与他同时向露茜表明心意,露茜选择达尔奈之后,他没有愤怒或咒骂,而是选择尊重和默默守护。当得知达尔奈要走向断头台,他没有乘人之危,而是冒名顶替慷慨赴刑,成全了达尔奈与露茜。在前往刑场的路上,他听到街上反对他的阵阵呼喊,平静地微微一笑,把头发摆动得更松散以遮盖脸部。在断头台上,他从容献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露茜,卡顿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不求回报。在他献身的一刻,他是幸福的,是倍感有意义的:“我要去做一件从来没做过的非常非常好的事,我将去享受一次我从未享受过的十分十分安逸的休息……”
卡顿的死是一场神圣的死亡。他视死如归承担了所有的罪,就像耶稣为人类背起了十字架一样,结束了厄弗里蒙地家族和得伐石夫妇以及后人之间的冤冤相报。卡顿代人就死,肉身虽灭但精神永存,这种死具有宗教性。代人受过,承担起人类的原罪,类似基督,具有人死而复活的象征意义。博爱是狄更斯的精神追求。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反对暴力,主张用博爱感化灵魂。当小说写到卡顿坦然赴死的时候,反复引用一段话:“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强调卡顿的仁爱和利他精神永存人间。狄更斯将救世良方寄托于基督博爱精神,力图通过爱来消灭恨,消解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从卡顿走上刑场之前的内心独白可以看出,一个新民族的出现是以卡顿走向断头台为起点的。卡顿牺牲之后,所有人都不再背负罪名,不再活在冤冤相报的循环中。这就是狄更斯赋予卡顿存在的意义。
正因为对露茜坚贞的爱,卡顿敢于牺牲自己,无怨无悔地成全露茜与达尔奈;正因为遇见了露茜,卡顿从一个消极厌世、酗酒成性的人变成一个为了爱情微笑赴死的高尚的人。卡顿对露茜至真至纯的爱和伟大的利他精神以及大无畏品格为作品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