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驴得水”?——《驴得水》观后感
本站来源:杨田珩,国际传播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发布时间:2022-11-06 09:31:00 点击量:
初次看《驴得水》这部电影时还是一名高中生,当时没有真正明白电影的意思。上了大学再回顾,方能领会电影的深度与导演的苦心。这是一部没有正面角色、全员恶人的黑色幽默电影。电影里的主角刚开始本着美好初心,在乡村进行基础教育实验。但是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渐渐妥协,一错再错,一步步走向深渊。
“有教无类”是电影的主题。“有教无类”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教育;二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愚昧的人得到成功的教育,便可成为知识分子,从而将知识传播下去。若学到知识而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就像乞丐披上了黄金的外衣,外表富丽堂皇内心仍旧破败贫穷。影片也在多处含蓄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最初的梦想、美好的初衷被现实无情的摔打,电影里没有人能坚持原则,都不同程度地走上歧途。由于严重缺水,无力饲养一头挑水的驴子,校长将驴子虚报成英语老师吕得水冒领薪水。被虚报的吕得水是一心为学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但是整个影片看完,我感觉没有一个老师符合这个形象。
影片的主要内容围绕一封电报展开。民国教育部发来一封电报,说是要来视察。众人害怕吕得水的事情暴露,便找到临时叫来修表的铜匠替代。从此便一步错,步步错,一发不可收拾。特派员得知真相后,为了利益,与各位教员一起欺骗美国慈善家,竟荒唐到铜匠的葬礼变成了铜匠和孙佳的婚礼。婚礼现场,铜匠的原配妻子找上门来,大闹一番。慌乱中,孙佳毅然远离是非之地,而张一曼则神志不清地捡起了枪。影片是开放式结局,各位教员并没有因此事而被开除,只是得到了警告,乡村教育仍在继续。孙佳孑然一身,奔赴延安投奔了她的大哥。在众人的加油打气声中,张一曼屋里传来一声枪响……
校长代表虚伪。校长刚刚批评其他老师私自挪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后,张一曼提出校长也有此类现象。校长一句“你不用说这么细了”,企图蒙混过关。其他人似乎对校长的这种行为习以为常,没有再说什么。为了理想,校长可以不要尊严。那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后期也越来越成为校长向邪恶势力妥协、屡屡犯下错误的借口。
铜匠代表愚昧。愚昧者在没有获得知识前,会被利用;获取知识而不恰当利用知识,就会变得自私。铜匠起初拒绝照相。在教育落后的农村,很多人认为照相短命折寿。经过张一曼的“睡”服,铜匠同意照相。这说明愚昧者只要得到一点儿诱惑便会被利用。这与后来铜匠装作死人遗照被挂在墙上的片段相呼应。铜匠听了张一曼“牲口”的侮辱后,扔掉了珍藏已久的张一曼的一绺头发,由善良变成了仇恨与报复,从被利用的工具转变成一个狂躁的暴君。归来后,首先提出的要求就是剪掉张一曼的头发。仗着特派员对他的利用,铜匠提出种种要求。然而在不配合时,特派员突然变脸拿枪指着铜匠的头。铜匠赶紧丢掉颐指气使的气派,在特派员脚下磕头。愚昧者即使得到了再多的知识,也是一个屈服于权力与武力的懦夫。
张一曼代表自由。裴魁山向张一曼表白,并以做大学教员为诱惑。张一曼不出意料地拒绝了。裴魁山自认为了解张一曼,有着十足的把握,殊不知张一曼只向往自由,对名声、金钱等身外之物不屑一顾。但向往自由的张一曼也有丑陋的一面。在铜匠拒绝和妻子回家时,张一曼用一番不堪入耳的狠话迫使铜匠和妻子回家。对张一曼来说,只有自由是最重要的,其他皆可抛弃。
孙佳代表纯真。在众人都被金钱蒙蔽双眼而屈服于权力和武力时,只有孙佳敢站起来反抗,敢向教育部写揭发信。可是,后来也在周铁男的劝阻和特派员的威胁下失败。为了救被特派员绑架的父亲,只能违心与铜匠举办婚礼。铜匠原配妻子大闹婚礼,孙佳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
周铁男代表鲁莽。开始,似乎很有勇气与特派员对抗,但那没有智慧的勇气不是勇敢而是鲁莽,是有勇无谋。屡次与特派员作对,好像至死不屈。然而特派员的护卫一枪吓唬,终于认清现实,成为特派员腐败的走狗。
裴魁山代表虚荣。目睹了张一曼“睡服”铜匠,对张一曼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应铜匠的要求,对张一曼破口大骂,丝毫看不出往日的情分。感觉自己遭受了所有人的背叛,性情大变,自私自利。得到资助金后,不愿意为学生扩建校园,而是为自己买了一件貂绒大衣。裴魁山所有的自尊都在张一曼拒绝他之后破碎,而傲慢者的自尊不允许任何人践踏。
全剧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学生好,句句不离学生,却没有出现过一名学生。各位教员起初为了欺骗特派员,后来与特派员联手欺骗美国慈善家。有人为了金钱,有人为了保命,有人只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有人只是一味地妥协,与自己的初心渐行渐远。各种不幸的回忆随着张一曼屋里的枪声随风而去。影片最后满山遍野的弹力球就像新的希望,随着充满美好的回忆,撒向各地……
影片揭示了人性的“贪、愚、弱、私”。在电影荒诞的外表中, 潜藏着理想主义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