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阅读心语 >

爱他人必先爱自己 ——重读《伤逝》

本站来源:高雅慧,国际传播学院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发布时间:2025-10-10 09:19:43 点击量:

\
 
 初读《伤逝》只是囫囵吞枣过了一遍,只觉是一篇悲情小说,未觉鲁迅先生深意。再读时,总感一股意难平的忧伤萦绕心灵。不仅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更为那个吃人的时代里难以挣脱的命运。
  《伤逝》创作于五四风潮之下,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灵魂契合的子君和涓生勇敢决绝地冲破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家庭,可婚后被柴米油盐的琐碎磨去了激情。社会旧势力的围剿、现实的残酷,最终让这段爱情走向“伤逝”的结局。
  他们曾是最难得的知音。在那个破旧的小屋里,一个是高举平等旗帜的新女性,一个是追求理想的新青年,彼此倾听、相互追随。无论结局如何,这份感情在当时确实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他们生活在“万难摧毁的铁屋”之中。吃人的社会不可能不毁坏这个爱情的绿洲。所谓的“仁义道德”者,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一旦脱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会受人白眼。诗与远方终究敌不过眼前的苟且。
  最令人痛心的是子君的蜕变。子君逃脱了旧家庭的束缚,却逃不出旧时代打在女性身上的烙印。她读懂了《玩偶之家》沦为“木偶”的娜拉,却没能读懂自己。她从一个牢笼出来,又被困到另一个牢笼。初读时我曾想:若是她读过《氓》,是否就能避开这般命运?再读方悟:读过了又如何?让人开悟的从来不是过耳云烟的道理,而是撞破南墙后留下的斑斑血迹。
  在那个社会根基尚未动摇的年代,任何个人的情感都注定要被时代的洪流淹没。破屋之内的半分希望、欢欣与爱,终熬不过人生的一次冬季。单单“生活”二字,已嶙峋曲折。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面对生活窘迫,涓生选择杀鸡弃狗,子君则预见了自己的命运。
  《伤逝》不仅反映了一对青年的爱情悲剧,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抛开物质谈爱情,是童话;抛开爱情谈物质,是现实;立足物质谈爱情,才是真实的生活。子君与涓生,成了那个时代的殉葬品,也成为后人自省的标本。
  百年过后,我们重读《伤逝》,读的是什么?是涓生对子君最初赤诚的爱;是子君切断后路反抗旧社会的义无反顾;是涓生的懦弱、逃避,对子君的嫌弃、厌恶乃至最终背叛;是涓生失去子君后的空虚以及悔恨……更是“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清醒、“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警示。归根结底,爱他人必先爱自己。不要因乍见之欢就放弃自身的完整与独立。
  愿每个读过《伤逝》的人,都能在爱情中保持清醒,在婚姻里守住自我。让感情如枫叶般慢慢红透,既经得起轰轰烈烈,也守得住细水长流。